愛讀書的我,經常在書店站著看書,一站通常是半小時起跳,但是書局會有店員走來走去,整理書架放置書籍等等行動,常常讓我覺得很不舒服,也感覺自己都在白看書一樣,現在我發現一個購書的好地方,就是博客來網路書店,不會有店員盯著你不放的感覺,也可以想買什麼書都不用擔心結帳時外人眼光,最近買了一本人我之間: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,很開心跟大家分享購買心得,加上博客來網路書店常常有不定期的優惠,比起來在網路書店買書不用大老遠跑到實體店面,算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方便的購書模式,所以今天特別來分享一下人我之間: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的購物心得!!如果你也想知道人我之間: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哪裡可以用最划算的價格買到,我建議你可以到博客來網路書店看看喔!!(有公信力又安全),不滿意還可以退換貨,直接用網路不需要出門,超級方便!!!



順便附上人我之間: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的網址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skysun/products/0010583084

人我之間: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


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skysun/products/0010583084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客體關係理論最佳入門捷徑? 初學者必讀

溫斯頓.邱吉爾曾說:「美利堅合眾國與大不列顛,是被同一個語言分割的兩個偉大民主政體。」這個巴別塔式的譬喻,清楚點明了從佛洛伊德以降,精神分析學界兩大主流,即強調驅力的美國自我心理學,以及英國的客體關係理論,兩者之間的異同和論辯。

本書作者試圖整合兩方的觀點,以簡明且精確的語言,向讀者說明何謂客體關係理論。

全書分五大部,首先介紹何謂自體、客體,以及自我的形成;第二部詳論人類心智發展四大階段,以及各種心理機轉;第三部試圖以客體關係概念來探討自閉症、精神分裂症、躁症、邊緣性人格、自戀性人格、精神官能症等常見精神疾患;第四部細述客體關係理論的臨床治療技巧、觀念與態度;最後以宏觀角度,探討了將客體關係應用在文學、宗教、哲學等文化場域的可能性,以及對其他心理治療學派的影響。

客體關係對於自體發展至關重要。漢默頓遊走在寇哈特、克萊恩、溫尼考特、克恩伯格以及雅可布森等大師的理論之間,佐以大量臨床實務案例,使讀者能清楚理解各家論點,並將之融會貫通應用於治療之中。本書不但適合初學者閱讀,也很適合資深心理治療從業人員作為輔助參考。

作者簡介

格雷戈里.漢默頓(N. Gregory Hamilton, M.D.)

美籍精神科醫師,大學時代主修文學及寫作,後入醫學院就讀,在梅寧哲醫院接受完整的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並服務多年後,返回故鄉奧瑞岡州。在原著出版時,是奧瑞岡州波特蘭市奧瑞岡健康科學大學(Oregon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)精神科副教授,也是美國精神醫學會研究員、奧瑞岡精神分析基金會理事會成員。目前在波特蘭市執業,而且相當投入並享受心理治療的診療工作。

漢默頓醫師長於著述,屢獲大獎,文章散見於《紐約時報》、《洛杉磯時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等全美知名報章雜誌上。他並多次受邀出現於CBS、ABC、FoxNews等電視新聞頻道以及廣播節目中。其專屬網站為www.ngregoryhamilton.com/(在這網站,可以看到作者及其診所簡介、著作,以及本書前次翻譯版本封面。)

其他著作:
.《心理治療當中的自體與自我》
The Self and the Ego in Psychotherapy, 1996, Jason Aronson
.《來自內在的泉源:客體關係取向心理治療的新途徑》
From Inner Sources: New Directions in Object Relations Psychotherapy (Edited), 1992, Jason Aronson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第一部自體、客體和自我

哦栗樹,深根植花者,
你是葉片,是花朵,還是樹幹?
哦隨著音樂搖曳的身驅,
哦耀眼的一瞥,
我們要如何從這舞姿來認識這舞者啊?

──威廉?巴特勒?葉慈,〈學童之間〉
(WillianButterYeats,“AmongSchoolChildren”)


引言

愛人、朋友、敵人之外,我們還有一些更複雜的關係。這些關係不只是一些靜止的形像(staticimages)而已,不論是對與別人的關係或是對自身的感受而言,它們都有很強大的影響力。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也影響了我們的內在。有關這些內、外在關係的探討逐漸地茁壯,形成了這個被稱做客體關係理論(objectrelationstheory)的知識體系。

在心智發展上,我們來自一個未分化的狀態(undifferentiatedstate)。一開始,我們並沒有能力把自己和環境區分開來。到後來,我們才在與照顧者,也就是父母的關係裡逐漸認識自己。那個時候,我們沒辦法想像自己真實的存在(veryexistence)其實和那些我們依賴著的人是分開的。我們必須得從照顧者的愛和養育裡去取得勇氣,因為孤單和渺小是那麼地令人感到害怕。為了要去保護這個自體-父母關係(self-parentrelationship),我們也開始把遇到的困難都怪罪到這個自體-父母關係之外。一直要等到後來擁有了足夠的關懷以後,我們才變得夠強、夠有自信來接受屬於我們自己的軟弱和渴望,並且能夠去照顧別人。

從生命早期到整個成人期,這個過程都一直持續著。我們接受各種關係的各個面向(aspects),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。也會把自己的各個面向和過去累積的內在關係歸因(attribute)到外在的人事物。我們精神健康時,這個過程都會一直持續下去。

人們罹患精神疾病的時候,這個內化(internalizing)和外化(externalizing)的機制便會陷在一個重複或極端的形式裡。有些人會對遇到的每一個人,重演(reenact)過去習得的內在關係,而不管別人的意向如何。另外有一些人則是將自己完全封閉(isolate)起來,無法和別人發生任何關係也無法照顧別人;他們就這樣被關在自己的內在經驗裡。也有許多人是那麼容易受影響,不論遇到誰,都習染到人家的個人特質,就像是變色龍一様。他們從來沒有辨法能建立一個穩定的認同(stableidentity)或穩定的自體(stableself)。

客體關係理論研究的是健康兒童、健康成人以及病人的這些內在和外在關係。過去的三十年間,客體關係理論的研究者將一股新的生命力注入了精神分析領域之中。這個理論的概念因為它的即時性(immediacy)和可用性(usefulness)而廣受注目,不只是精神分析,連心理治療、團體治療、家族治療和醫院管理也普遍受到影響。

如同其他的領域一般,精神醫療的臨床工作者之間也有一些競爭。這些競爭者將客體關係理論稱做一門新學派或是某個異端學說,而這說法助長了它的分裂。同樣地,自我心理學(egopsychology)也曾經一度被視為異端,現在的自體心理學(selfpsychology)還常常會被說成是偏離主流。有些臨床工作者甚至宣稱客體關係理論根本不是新創,只不過是一部分舊理論的重組和精心推敲罷了。

知識是不能被擁有、被控制、被貶抑為旁支末流的,當然也不可能在任何學科或派別的範圍內被乾乾淨淨地保存起來。和別的知識體系一樣,客體關係理論只是一組值得我們來一起思考的想法(asetofideastobeconsidered)。目前這一股探討人際和精神內在(intrapsychic)功能的風潮,主要集中在自體(self)和客體(object)的概念上。客體關係理論也就從自體和客體這些基本概念中逐漸開展。在第一部中,我也討論到自我(ego),它整合(integrate)並且分化(differentiate)了我們內在與外在的自體和客體經驗(self-andobject-experiences)。

第一章客體

客體(object),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被恨著的人物、地方、東西或者幻想(fantasy)。有些人認為,用客體這個字實在沒有味道也不夠精確,用來指稱人更是抹殺人性。不過,這個字還是持續被廣泛使用著。

這個術語是佛洛伊德(1905a)引介的。在《性學三論》(ThreeEssaysontheTheoryofSexuality)中,他對性倒錯(perversions)有一番研究。他發現人們可以和一個客體(object),比如說像是鞋子或絲襪之類的東西發生關係,就如同和他們的性伴侶或他們所愛的人一般。後來這樣的用法變得方便而準確,用客體這個字來指稱一些被賦予情感的對象,比如說是另外一個人,一件沒有生命的東西,一個念頭或是一個幻想(fantasy)。

當人們說他愛自己的國家而且對國家忠誠時,他們其實正在對一件事物,也就是對他們的國家,發生感情。只是,那事物無論如何都是未定而變動的。國家可以是指地理上的疆界,也可以是一堆文獻摘要出的抽象概念,可以是所有公民的集合,也可以是有關一系列和忠誠、認同等複雜課題有關的幻想。所有這些和國家有關的觀念都可以成為一個客體,因為國家足夠重要到讓人們去愛或是去恨。人們為國家工作、打仗、甚至有時為它犧牲生命;當然也有可能會去貶低、逃離、甚至背叛自己的國家。顯然,人們對他們的國家有強烈的感覺,雖然國家並不是一個人,不是母親、父親、兒女、丈夫也不是太太、情人或朋友。但無論如何,國家足以在客體關係的術語中成為一個客體。

人們也可以愛房子、車子、貓、狗、高山、谷地、樹木和河流。他們可以愛一幅畫、一本書、一首詩、愛他們的神或是愛一個心裡的形像(image)。同樣地,他們也可以恨這些或相關的東西,甚至是恨這些東西的某一個部分,或是其他的任何東西。雖然第一個所愛的客體是母親,但我們還是使用「客體」這樣一個比較和人無關的術語,來指稱這個被灌注了許多情感能量、愛意恨意的對象。他體(other)這個詞有時可以和客體(object)互相取代使用。

克萊恩(Segal1964)是最早也最受爭議的客體關係理論者之一。她指出,研究內在自體幻想和內在客體幻想之間的關係,有助於我們了解許多先前不清楚的,包括正常人和病人的精神狀態。這些幻想可以是意識層面的,也可以是無意識層面的。







人我之間: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

商品網址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skysun/products/001058308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lgeecl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